close

大腸是由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等所構成,左側的大腸管徑比右側大腸窄,當有腫瘤發生時,就會出現腸阻塞而引起便祕、甚至產生腹脹腹痛的情形。是先便祕,接著產生息肉,再病變成大腸癌


 


 


   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也稱為結腸直腸癌結直腸癌,包括腫瘤大腸直腸闌尾的增生。


 大腸裡的腺瘤性息肉形狀與蘑菇相似,開始都是良性的,但過了些時間,有些腫瘤會病變成癌症。


 


 


    台灣:癌症年度統計,大腸癌發生人數紀錄於952006)時,首次超越肝癌,當時發生人數為最多的癌症,同年度已增至10,248[1]。其死亡人數自842,469人急昇到964,470人,「標準化死亡率」上升17%


  


 據衛生署統計資料,大腸癌(包括直腸癌及結腸癌)占國人癌症死因的第3名,而且10年前的平均罹患年齡為62歲,最近降低為54歲,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擔 任副 教授的 陳昌平 醫師更預測:「10年後,年齡層會降到45歲左右,因此民眾不能不注意。」


 


  


 台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林楨國剖析大腸的各部位癌症發生率指出,大腸癌多發生在5070歲,而自肓腸開始,其上方的升結腸罹癌率為1520%橫結腸經脾彎後是降結腸,降結腸罹癌率是810%,接著乙狀結腸 2025%,最後是直腸約佔40%左右。


 


 


 


 美國聯合癌症委員會AJCC)大腸直腸癌的分期法



  • 0期:原位癌,沒有局部淋巴結之轉移,沒有遠處轉移。
  • I期:腫瘤侵犯到黏膜下層或肌肉層,沒有局部淋巴結之轉移,沒有遠處轉移。
  • II期:腫瘤侵犯穿透肌肉層至漿膜層或無腹膜覆蓋之大腸及直腸周圍組織,沒有局部淋巴結之轉移,沒有遠處轉移。
  • III期:腫瘤直接侵犯至其他器官,有局部淋巴結之轉移,但沒有遠處轉移。

     IV期:腫瘤直接侵犯至其他器官,有局部淋巴結之轉移和遠處轉移。


 


 


 結腸癌在早期並無明顯症狀,直到發病中晚期發現為止,許多組織建議定期篩檢疾病,目前檢查直腸癌的方式是利用糞便潛血篩檢結腸鏡檢查


 


 


 


 大腸癌的成因:


(一)飲食最有關係(二).其次是遺傳,因此經常大魚大肉或有家族病史者,一定要每年接受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1. 蔬菜吃太少,令食物長時間停留在腸道內,食物渣滓然而變成致癌物質,導致大腸癌。


2.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脂肪常吃紅肉與燒烤。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會,因此應多吃高纖食物,食物纖維有助於吸收腸內水分,使糞便體積增大,刺激腸子蠕動,方便排泄,且縮短致癌物質留在腸內的時間,降低罹癌機率。


 


因為糞便大多在左側的結腸,如果阻塞狀況嚴重,腫瘤很接近肛門,就會對肛門粘膜產生刺激。


引起下列  症狀:


 


改變排便習慣  


◎想排便但又排不乾淨的感覺


◎便血或直腸出血


◎大便有黏液


◎排出的糞便就會變得很細,有時還會參雜血絲。


 


 


 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表示,常吃紅肉與燒烤且有家族史之40歲以上民眾,需定期至醫院進行「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20~30%大腸癌死亡率。


 但是,5069歲以上的民眾,一定得【每2年作1次】「大腸癌篩檢」

 


 


 ■預防大腸癌5祕訣


1.健康飲食:記住「低脂、高纖、禁菸酒」的方式。高纖食物的定義為每100公克含4公克以上的纖維質,例如:麥麩、米麩、木耳、香菇、番石榴、豌豆、綠
豆、黃豆等。

少吃烤肉:在高溫火焰下燒烤肉類,容易在表面形成致癌物質(不規則多環胺類化合物)。同時,動物油脂滴在火焰裡冒煙,也容易形成致癌的物質(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因此常吃烤肉類容易增加大腸癌罹患率。其他像是醃漬、煙燻、加硝的食品(如火腿、香腸、臘肉等),都可能含有致癌的添加物,最好不要吃為妙。


 


2.維持理想體重:最近的研究顯示,肥胖會提高大腸癌的罹患機率,因此必須藉由高纖飲食及適量的運動來維持理想的體重。理想體重可由BMI值計算得知,公式如下: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身高(公尺)
成人理想值:18.5BMI24


 


3.養成每天排便習慣:每天排便能夠縮短致癌物質留在腸內的時間,減少致癌機會。每次如廁後應注意糞便顏色與形狀,及是否有血絲等異常狀況。


 


4.規律運動:運動可加速大腸的蠕動,縮短糞便通過大腸的時間,降低大腸內膜接觸糞便時間。適量的運動,如每星期3次快走、每次30分鐘以上,有助減低罹患大腸癌的機會。


 


 5.定期篩檢:由於大腸癌形成的時間較長,可在息肉未病變前先切除或預防,定期身體檢查可預防大腸癌的形成。


    50歲以上、無症狀者,建議每年做糞便潛血反應檢查,以及每5年做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


    若有息肉、大腸癌家族史等的中危險群,建議每3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家族性大腸息肉、幼年型息肉症、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等高危險群,則建議12年做大腸鏡檢查。


 


腸道清爽 人就健康


 


 人體的腸內有許多好菌和壞菌,並且維持平衡,因飲食、環境、壓力等因素影響,壞菌就會增加,分泌的有害物質被腸道吸收,抵抗力薄弱的器官就會出毛病。

 


腸道年齡是以腸內的好菌壞菌所占的比例判斷。據「都會年輕女性的腸道健康與生活壓力調查研究」顯示,大台北地區2040歲女性造成腸道老化,影響工作,造成皮膚變差,也埋下罹患疾病的風險。高教育程度都會女性,有61%腸道年齡比實際年齡高,甚至有30%以上,腸道已經有老化現象。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80%的淋巴分布於腸道,腸道老化後,對病毒、細菌的抵抗力降低,更是罹患腸癌、乳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年齡超過60歲,腸道裡的壞菌約占80%,只有20%是好菌。陳昌平建議:「平時就可多吃高纖、寡糖含量高的食物,使壞菌不易生存。近來流行益生菌,例如乳酸菌、酪酸菌、糖化菌等,可以增加腸內好菌。而最新研究顯示,不同類型的免疫球蛋白(IgGIgA),亦有平衡腸內好、壞菌的作用。」民眾可以從日常生活保健腸道做起,向大腸癌說bye-by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寶 的頭像
    阿寶

    阿寶的部落格

    阿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